云南個舊日前5名小學生在水庫溺亡的消息再次讓人們揪心,而這并不是今年暑假發生的第一起學生溺亡事件。
家長憂心忡忡,學校鄭重提醒,社會年年呼吁,然而,暑期兒童溺水身亡頻發,仍是炎炎夏季里沉重的話題。如何讓孩子們親水之時再多一些保護?孩子戲水,如何能不再讓父母們擔憂?
“假期溺水”:年年警示,年年頻發
云南個舊日前被曝發生5名小學生在水庫溺亡事件。其中兩名孩子的父母起訴水庫管理使用方,認為其沒有盡到安全保障義務,被告方則認為,水庫邊設有禁止游泳標識牌,是家長未盡到監護義務。
夏天是兒童溺水的高發期,上述事件只是入夏以來全國暑期兒童溺水事件的冰山一角——
8月4日,深圳一名11歲的男童因受游泳池回水口吸附,導致溺亡。
7月16日,吉林省吉林市一所中學的3名男生沿松花江邊行走時,其中兩名男生不慎跌入水中,不幸死亡。
7月7日,吉林省松原市松花江下游段就發生兩起溺水事件,造成5人死亡,其中包括3名男孩。
6月20日,長春市九臺區龍嘉鎮朝陽溝村的一處水塘內,兩名男孩玩耍時溺水身亡。
據媒體調查,今年6月1日到7月15日,深圳市一個半月內已有9人溺水身亡,其中15歲以下兒童4人。
關鍵環節,環環“掉鏈子”
近期全國頻發的溺水事件,再次敲響了兒童暑期安全警鐘。在令人心痛的悲劇背后,是監管環節的明顯漏洞。
減少兒童暑期溺水風險的關鍵環節,除了兒童自身外,還在于學校、家長和設施。
“學校對孩子進行的安全教育遠遠不夠。”哈爾濱市某小學教師介紹,每年暑假前,學校都會用廣播對學生進行安全教育,班主任也會在班級加以強調,但一般都是念一些教育部門下發的文件,至于學生到底聽沒聽不好說。
家長監管的缺失也十分普遍。長春市育新小學四年級學生李澤宇的父母都是雙職工,一到放假他就被送到鄉下爺爺家。在鄉下,爺爺奶奶每天的任務是給李澤宇做飯,夏天炎熱,李澤宇跟附近孩子出去玩耍,老人們卻沒法外出看管孩子。
值得注意的是,農村地區是暑期兒童溺水的重災區。“在農村,父母外出打工較多,天熱孩子很容易跑去水塘玩水,農村的水塘很少有安全標識。”長春市樂山鎮蓮花小學校長李軍說,每到放假前,他除了要給學生上安全知識課,還對接送孩子的家長反復叮囑,然而假期陪伴孩子的多是老人,本身行動不便,很難對孩子野浴行為有效監管。
吉林省教育廳學校安全處處長盧林表示,每年假期學校都會致家長一封信,并與家長簽訂安全責任書。然而從實施效果看卻并不很理想,教育部門反復督促甚至造成許多家長的反感。
溺水難題非無解,安全教育是關鍵
專家認為,兒童暑期溺水難題并非無解,關鍵是能否在各個相關環節進行改善。
盧林認為,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安全教育仍是關鍵。學校要將安全教育課程化、制度化、常態化,既提高學生的自我保護意識,又使學生掌握一些安全知識與技能。此外,要把安全教育納入家長教育和家庭教育之中,保持家長和學校的一致性與連續性。
東北師范大學農村教育研究所所長鄔志輝表示,可以在一些水塘的基礎上建設一批簡易游泳池,有深淺區、有標識、最好還有人管。
湖北就曾在2013年集中興建了一批安全簡易的“天然游泳池”,農村中小學生有了安全的游泳場所。
專家建議,基于管辦分離的原則,政府可借助社會力量投資建設游泳場所,雇用農村熟悉水性的人來集中看護,既解決了一部分農村就業問題,也能為家長減輕負擔,政府在其中則承擔監管作用。同時,可為農村學生開設游泳課程,降低溺水風險。記者 李雙溪 趙丹丹(中新網江西新聞轉載)